Views

74 字,阅读约 1 分钟

从公众号划线功能和GitHub的贡献日历,聊聊用户输入输出产品思维

看两个例子。

图片

开发的同学应该很了解了,这图是 GitHub/Gitee 平台上的 ContributionCalendar,贡献日历,可以显示你某日的代码产出情况。

图片

这是公众号的划线功能,它和读书类应用的笔记是一类型的,用于收藏、高亮、分享之类的用途。

仔细看一下这两张图,GitHub 的贡献日历中,有一个“Hi”字符,公众号划线划了“OK”字符。

这两个功能,让我想到一个要命的问题,他们平台在这地方有没有做内容风控呢?他们可以怎样去做呢?

说是“内容风控”,但其实这两处的内容比较抽象,本质上是用户的一种标注操作的可视化结果,用户“将功能利用起来转化为内容”,让静态的文章、日历瞬间具备了用户自定义的内容承载能力

利用这种机制,可以形成敏感符号、文字、二维码甚至图形,只要平台没考虑过,那它们就可以绕开传统风控体系。

甚至,现在更难受的是,就算平台考虑了这个情况,应对起来也比较麻烦。

动态、合成。 文章发布时是静态文本(乃至图片、视频、音频),可预审,但用户的标注组合是实时渲染的。平台在审核时无法预测用户会如何操作组合,预审因此失效。

表达由用户操作决定。 同一篇文章,通过不同的划线方式可能完全正常,也可能拼出敏感内容。敏感性不再由原文决定,而是由读者的操作决定。

非传统的内容载体、内容类型 像这种“新形态”的内容承载通道,产生新形态的“内容类型”,你可以说它是文本,也可以说它是图像,难定义就是因为你都不知道什么策略去防控好。并且一般的风控治理逻辑本身也没想过这种内容载体与内容类型。

不可预测与难以量化。 标注的可能组合数量庞大,恶意构造和误用难以通过传统关键词、正则表达式或白名单提前穷举。

用户输入输出产品思维

到这里我们来聊一下这种情况出现风险的本质,其实就是用户输入与输出不仅仅是“文本/图像/音频/视频”。

长期以来,平台的风控策略主要聚焦在文本识别、多媒体识别等传统维度,但我们前边这两个简单的例子其实已经明示了,技术层面,用户的每一次可视化标注,都可能映射为可被视觉识别的形态,比如线条、像素块、遮罩,这些形态可以组合为有意义的表达。

也就是说,平台要面对的不仅是用户的常规内容输入输出,还有用户操作输入输出,这是一个更广义、更动态、难以量化的风险来源。

而传统上,“非内容侧”的用户输入,更多地会去进行“技术上安全”的防护,所以不会那么直接被认为它的本质也是输入与输出。

但一切都是交互,都是输入输出。

一切产品,不管你是怎么思考把它做出来的,底层都是按用户输入输出 IO 模型去堆起来的,虽然产品经理做这个产品的时候都不知道这背后是 IO 模型在发力。

大多数产品经理在做产品时,也并不会从这个模型出发。

几种视角来抽象交互类型:

用户 - 内容,发布文章/图片/视频/音频、阅读、评论、点赞、点踩、收藏、分享、划线……这些都是用户直接对内容的输入输出操作。

用户 - 产品功能,基础 UI/UX 操作、消息通知系统、Push 推送、搜索、功能指导、商店……这些体现了用户与平台功能的交互,虽然不直接生成内容,但同样遵循 IO 模型。

用户 - 用户,私信、关注、问答、内容资源交易、打赏、群聊……这里是社交互动层面的输入输出,构成更复杂的交互网络。

理解了这个模型,你会发现,不管产品看起来多么复杂、多么创新,本质都是在不同类型的 IO 闭环上堆起来的。

同时,你也能够理清楚,当你用 IO 模型从高层去做产品,会得到的什么。

掌控全局。IO 模型把所有交互抽象出来,让你能清楚看到产品大的小的环节,包括内容侧、功能侧、社交侧等的交互情况。你可以有意识地优化每一个输入和输出,而不是零散地迭代功能。

降低风险。传统上,技术侧的风控,安全、运维之类的角色会去进行技术性防御,当产品设计从 IO 模型出发,技术侧和内容侧的风险都可以被系统化控制。你知道每个输入可能产生的输出,能提前设计防护和治理机制,而不是等到问题爆发再去补救。

体系化开脑洞。通过 IO 模型,你可以更大胆地探索新的交互形式,做更有意思的产品,就像开头讲的这两种例子。

同时,在当下大模型时代,因为 IO 模型这种对产品的体系化思维,你可以更好地畅想一下,除了前边提到的“用户-内容” “用户-产品功能”“用户-用户”,现在可以新增“AI-用户”、“AI-内容”、“AI-产品功能”、“AI-AI”交互维度。

这里 AI 我不管你是大模型对话模式还是 Agent 执行模式,又或者只是一些大模型相关中间件,它既可以是内容,也可以不是内容;既可以是用户,也可以不是用户;既可以是产品功能,也可以不是产品功能。

AI 集成了自身的“输入输出”能力和“自主性”,相比人类这种“传统用户”,可以直接设计到产品各个环节,而不仅仅是“产品使用者”。

它释放了太多切入空间。主要看你怎么用,产品怎么做。

但你要思考的是,输入与输出。

h4cd avatar
h4cd
This human loves sanbu.